山不在高——北京圆明园学院印象(2002年)
  • 2014-03-12 17:21:56
  • 接触北京圆明园学院才一个月的时间,我就喜欢上了这所并不华丽的大学。恭敬和礼貌,是这里的同学们带给我的第一印象。

     
      刚到这个学校的第二天,正好赶上北大中文系的褚斌杰教授来这里做讲座。那天的天气很热,大礼堂里虽然吊扇很多,却是热风阵阵。褚老师给同学们讲述屈原的人生理想和楚辞的艺术成就,整个讲座持续了3个多小时,同学们自始至终都听得很安静。讲座结束后,当褚老师要走出礼堂时,同学们都站在原地,让老师先走。以前我去过很多大学听讲座,这种情景在如今强调“个性”的校园风气下并不多见,他们对老师恭敬的态度一下子就赢得了我的好感。


      在同学们自编自演的晚会上,他们活泼和青春的另一面就充分体现出来了。不论是演员,还是观众都很投入。表演得好,自然台下会有如潮的掌声;表演中出了小差错,观众们脸上真诚的笑容会告诉你:“没关系”.一位男生在唱任贤齐的“死不了”的时候,竟然有一位歌迷冲上舞台,在“歌星”的脖子上挂上了一条洁白的纸巾,当然那位“歌星”的表现也不俗:不但保持这个造型直至曲终,还用更为深情的歌声作为回报,一时造成礼堂里的气氛热烈空前。


      健康和充满活力的校园风气和圆明园学院的老师们的引导是分不开的。除了为同学们聘请优秀的专业老师进行日常教学,圆明园学院的老师们还千方百计地为同学们请来了大师、院士和知名学者到学校讲学,请他们给同学们传授知识,也引导同学们做人。学院拟在新学期开设国学精神必修课,试图通过引导同学们和圣贤对话,使学生自己不断体悟“忠孝、仁义”的合理内涵。


      一个健康、成熟的大学背后,都有一个健康、成熟的育人理念在支撑着它,为它的发展提供前方理想的灯火和背后持久的动力。“以德治教”,是圆明园学院的老师们追求的办学理想;“兴学必先修身”,是他们引以为自勉的信条。我想,也许这就是这个学校能够在短短七年里扎实、稳健地成长起来的原因。


      圆明园学院的老师们一方面坚信: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大师也。良好的师资是同学们成材的首要条件;同时,他们也在为改善同学们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积极地想方设法。他们在不断探索着严谨务实和追求理想的完美结合,因为他们深知:今天艰辛的办学路,通向的是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