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认识的圆明园学院(中国青年报2001年5月21日第五版报道)
  • 2014-03-12 17:24:21
  • 我之所以认识杨董并接触圆明园学院,是通过一位同学介绍的。通过杨董,我开始了对民办高校的了解,而且有了自己的一些体会。


      创办民办高校的意义源自公立学校的不足之处。公立学校是接受大量政府资助的,学生学费只占教育费用的很小一部分,教师的工资水平与收取的学费之间只有相当有限的联系,因此,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质量没有强有力的要求权,而只能被动接受。民办高校则不同,学生支付了全部或绝大部分教育费用,就有强烈的欲望要获取相应价值的教育。就像在普通市场上商品不合格可以退货一样,如果民办高校不能提供满意的教育,学生就不会去选择它。因此民办高校如果要生存,就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和教学的质量,师生之间、教学之间就会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圆明园学院即是如此。杨董曾经说过,学院开设的课,绝对是学生需要的,对他们的将来有用;学院聘任的老师,绝对是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对于圆明园学院,我能想象出一幅与公立学校截然不同的图景:老师根据学生的需要来授课,学生及时对教学效果进行反馈,师生间有着密切、随和的个人接触。这幅图景是令人向往的。也许圆明园学院还没有完全达到这一步,但她确实是向着这个方向努力地迈进着。这也是哈佛、耶鲁这些私立大学何以能够成为首屈一指的世界名校的奥妙所在。

      但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当学生的要求还仅仅停留在获取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种水平时,民办高校存在的首要意义,还不是对教学质量的促进,而在于填补高等教育供需之间的巨大缺口。每年公立高校只能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的一小部分,其余的学生将丧失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没有学生不希望接受高等教育,也没有家长(即使再穷)不愿意承担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费用。如果民办高校能够填补或者缩小这一供需缺口,那就是善莫大焉了。我国限于国力,大学的门卡得很死,高考分数一直是进入大学的唯一入场券。于是,久而久之,人们就形成了一种观念,高考不上线的学生都是劣等学生,不给他们高等教育的机会是天经地义的。事实并非如此。在一个健全、文明的社会里,每个人都应该拥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只要他们有这种愿望,并且有支付教育费用的能力。如果说学生都希望接受高等教育,并且愿意为此承担费用,而我们仅仅因为社会条件的限制而扼杀他们的这种愿望,不是太残酷了?在应试教育方面,我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并不费力地挤过了高考这根独木桥。但我亲眼看见我的同学在高考中跌得头破血流,并因此自暴自弃。他们都是很有个性,很有朝气的年轻人啊,却过早地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和希望。这难道是一种合理的社会现象吗?民办高校的出现,无疑为改变这种局面提供了契机。如今在圆明园学院就读的许多学生,都是昔日的高考落榜生。他们曾经失落过,彷徨过,但如今在这里重新拾起了希望,向着自己的理想迈进。这是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是一切创造力的源泉。圆明园学院所做的这些事情,其社会效益是不可估量的。


      但民办高校的发展也遇到了很多困难,有资金的问题,有运作机制的问题,但最主要的还是缺乏社会的理解和信任。尤其当现在很多人都打着民办高校的牌子骗钱的时候,一个真正想成就一番事业的民办高校想要树起自己的信誉,是何其困难啊。杨董一开始就提出了"正规办学"的口号,但他知道要赢得社会的信任是需要时间的,所以圆明园学院到现在都是在默默地做着自己的事情。这也是圆明园学院的风格。
      

          在中国这样一个"公"字当头的国家,民办高校的发展是会遇到很多困难的。但恐怕正是这种挑战促使了杨董选择这条道路。我自觉没有魄力去开创这么大的事业,但能够为前驱的猛士摇旗呐喊几声,也是我莫大的荣幸了。所以我衷心地祝福圆明园学院茁壮成长,祝福中国的民办教育前途灿烂辉煌。

          朋友们,我们应该树立这样一个信念,社会、经济的原因不应成为阻碍个人发展的障碍。来吧,朋友们,圆明园学院正为您提供新的机会,我们将一起在新的起跑线上向着自己的理想迈进,在前进的道路上,有我们与你同行。